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先锋发布 > 庐州快讯

安徽合肥:激活“银发力量” 弥补乡村治理人才之缺

发布日期:2021-10-14信息来源:新华社 字体:【   【责任编辑:邹蓬蓬】

这个国庆长假,张建明在村里值了两天班。这位今年年底将退休的二级高级警长,开启了一份新工作——投身乡村当起驻村“第一书记”。

争当“第一书记”

过去,到农村任职的干部一般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今年8月,安徽省合肥市首开先河,从市县乡三级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3年。

政策一出,引来踊跃报名,共有77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主动要求担任“村官”。

张建明在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工作,原本将于今年年底退休,看到任期3年的选派通知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出生农村、热爱农村,我觉得自己体力精力都不错,想到农村大地上发挥‘余热’。”张建明快人快语。

“经过遴选和综合考虑,最终选派了45人,其中21人为县处级干部,24人为科级干部。”合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大勇说,45人中,合肥市直单位选派17人,县(市)和乡镇选派28人;平均年龄60岁。

从“市里头”到“田地头”求解乡村振兴

从市县到村,驻村工作不仅面临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挑战也接踵而至。

赵守平原来在合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2018年退休,如今又毅然报名驻村。“过去在市直单位工作主题相对集中、专业性强、涉农内容少,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与工作方式都面临巨大转变。群众工作本领对他们是个考验。”赵守平说,来到农村,身份的转变意味着重重困难。

赵守平任职的巢湖市黄麓镇建麓村距离他居住的市区往返约70公里,他在村里住宿尚未安顿好的情况下,每天风雨无阻到村工作,驻村不久就开始协助村两委做拆迁安置、换届选举等工作,用“扫街”“扫楼”等笨方法走近群众。“既然来了,多难都要坚持下去,要为乡村振兴做点事。”赵守平说。

张建明在合肥市肥西县木兰社区临近巢湖任职,由于生态保护所需,当地实施了退耕、退养等行动,如何帮助村民们找到发展新路,对于他这个“老公安”而言并不轻松。


 9月17日,张建明(右)在三河荷花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调研。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木兰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振认为,虽然这批“第一书记”年龄偏大,来村任职有一个适应过程,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这些同志熟悉国家大政方针,有着丰富经验和阅历,能为村民办很多事。”张振说,农村交通是困扰木兰社区发展的大问题,如今来了一位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第一书记”,正可以对症把脉。

激活“银发力量” 焕发乡村新生机

驻村1个月来,张建明已经和不少村民成了好朋友,并在调研中开始思索着“村子如何转型,村民如何拓宽收入渠道”等课题。“张书记每隔几天就来我们种植基地,和我们一起想探讨利用区位优势,延伸荷花种植、观光产业链的事。”三河荷花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吴晓勤说。

“产业有哪些,效益怎么样,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驻村、帮村和兴村工作。”61岁的合肥市经信局原二级调研员张作清到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管祠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后,迅速利用专业优势,走街串户调研产业发展详情。

“有机会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虽苦犹荣。”李大勇说,“这些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视野宽阔,协调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他们转变角色来到乡村任职,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成为村级组织建设“领路人”、乡村振兴“带头人”、基层治理“穿线人”。(记者杨玉华 张紫赟 刘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