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基层动态 > 基层组织 > 党建综合

合肥高新区:以党建引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发布日期:2021-06-13信息来源:合肥高新分站 字体:【   【责任编辑:吴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合肥高新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到“十四五”末,再建一个新的合肥高新区。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连续5年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十位,2018年4月被科技部列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2020年,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是“十二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4.51%。

4月30日,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和合肥市蜀山区政府签订区域托管协议,将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约51平方公里区域委托给合肥高新区管理,这为合肥高新区“十四五”末再建一个新合肥高新区奠定了物理空间。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高新特色党建

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合肥高新区的面积只能称为“小老弟”。体积小并不代表能量小,合肥高新区连续7年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十位,这是合肥高新区始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高新特色党建的结果,是合肥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立区宗旨的结果。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国家高新区做好党建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但“企业多、企业分散是高新区的特点;企业组织缺失、企业党员‘失联’多是高新区党建工作的痛点”,如何结合特点解决痛点,既是对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全体党员、干部智慧的考验。国家高新区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探索。

为了做好党建工作,结合新领域科技企业集群、创新人才集聚、青年创业集中的区域特点,按照“一企一组一策”,合肥高新区建立11名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高新创业园党委等6个直属党委具体负责、市场监管局等8个经济工作部门包联31家重点非公企业制度,落实党工委、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结合合肥高新区机构改革,调整非公党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2个成员单位抓非公党建工作职责。建立非公党建联席会和非公党建季度调度会制度,常态化推动新领域非公党建各项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积极探索特色孵化党建工作,在合肥市成立首家孵化器党委——高新创业园党委,推动合肥大学科技园、中国声谷、合肥创新院等成立7家孵化器党组织,在同步开展企业培育孵化的同时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做到企业入园与党员信息同步掌握、组织覆盖与企业服务同步对接。通过搭建产业孵化支撑平台和党建孵化支持平台,开展创新强、发展强、企业强、党建优“三强一优”创建活动,实现党的组织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孵育成长、孵化成功,推动国盾量子、芯碁微装等孵化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此外,合肥高新区将互联网企业党建纳入基层党建整体布局,成立安徽省首家互联网企业党委,出台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实施办法,抓好上市和拟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双强六好”和“示范点”建设,打造高新党建品牌。立足互联网企业特质,着眼“年轻人喜欢”,打造“网络e支部”“网上党校”等学习平台,“致青春”“创分享”等网上互动平台,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创新文化。

合肥高新区先后培育非公企业党组织611个,党员10002名,培育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高梵电商等一批在安徽省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党建示范点。

 

坚持党建引领聚人才,为创新发展添动力。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最强的一支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从党的历史来看,我党吸收、重视专业人才有其优良传统。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才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人才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大脑”,只有吸引更多人才、设法用好人才、不断培育人才,园区才能高质量、持续向好发展。在人才建设方面,合肥高新区主要做了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吸纳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大在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培养一批高知识群体党员;二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引才载体建设,加速培养基础性人才;三是打造“最优养人”环境。

目前,合肥高新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知识群体党员2689人,高层次人才党员150余人,其中非公企业的约占56%。推荐20余名优秀人才当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他们与经济社会接触紧密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其参政议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批人才平台,加快推进合肥市人才发展“6311”工程和合肥高新区“东方硅谷”人才工程,近3年累计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97人。

特别是在“最优养人”环境建设方面,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合肥国际人才网,为人才集聚和开放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建成创新公寓等人才配套用房近8000套,在建高端人才公寓600套,每年财政安排2亿-3亿元政策资金,向新入区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发放安居补贴;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项目,着力解决影响人才安居乐业的“关键小事”。 

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硕果累累。

2020年,合肥高新区10年期亩均投资为573万元,亩均税收达224万元,分别是安徽省控线的1.5倍和5.5倍。

2020年,合肥高新区区级财政累计拨付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1.8亿元,撬动全区研发总投入达189亿元,占合肥市51.2%;园区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7%,约为安徽省和合肥市的3.5倍,是合肥市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站稳创新之都的主要拉动力。

目前,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成果已从单点离散走向立体系统。仅仅在量子科技领域,墨子号实验卫星、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关键研发环节在合肥高新区完成,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已经基本形成每季度都有重大成果问世的生动局面。

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就像一块巨幅红地毯,让“高”与“新”相拥,让“高”与“新”结伴。

高,让人仰视。这里高密度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237个,国家级平台82个,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位。这里高质量企业丰富。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已超3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培育上市企业28家,占合肥市约50%。

新,让人叹服。人工智能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集成电路自主研发助力芯片国产化;以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为代表的科学家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多点开花,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在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为主导的上下游量子信息产业一条街;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众多“卡脖子”技术在这里实现突破 。

大蜀山林木葱茏,柏堰湖清波荡漾;青山目睹了你的成长,碧水见证了合肥高新区的变迁。三十而立的合肥高新区在党旗的引领下,正迈着铿锵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晁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