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基层动态 > 基层组织 > 党建综合

瑶海区:探索“03425”密码,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1-06-22信息来源:瑶海分站 字体:【  


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受到国家发改委表扬;在全省率先开展“办好一件事”线上线下场景应用改革,六类行政权力事项行政审批平均承诺时限减至2.33天;发动14000多名党员组建462支党员突击队抗疫情战汛情,“两场硬仗”赢得了民心锤炼了队伍提振了精神;83个老旧小区、27条老旧街巷完成改造,138个智慧小区建成,幸福在“家门口”全面升级;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中国纺织服装商贸名城”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区”,法治政府市级考核实现“四连冠”;瑶海区委、三里街街道和恒通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入选城市领域基层党建工作“领航”计划省级示范库……这是合肥市瑶海区2020年以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中取得的一份又一份难能可贵的成绩单。

近年来,瑶海区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围绕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实施“零距离”党建工程,构建“三大体系”,运用“四步工作法”,推行“两单五微”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瑶海特色的基层治理密码——“03425”,为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东部崛起新引擎、合肥新兴增长极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零距离”党建工程强基固本,凝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心力

在红光街道枞阳路社区的仙居苑小区,居民韩家周等党员把“身份”亮在楼栋墙上,群众有家电维修、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这一做法是瑶海区正在实施的“零距离”党建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瑶海区着力变革治理理念,推动以“实现党组织服务党员零距离、机关服务基层零距离、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零距离”为目标的“零距离”党建工程,努力打造15分钟社区党建活力圈、生活服务圈和网格管理圈。“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就是瑶海区“零距离”党建工程打下的第一“桩”。“左邻右舍”党建品牌发源于三里街街道凤阳一村社区,社区针对老旧小区一方面有熟人社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空间整体缺乏的现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共治,有效整合物业用房以及零散空间,成立了包括邻里互助、文化艺术、宣传教育等十支“左邻右舍”党群志愿服务队,打造出“叮叮当当”维修部、“百呼百应”小商铺、“和为贵”矛盾调处中心和便民物品供给站等服务阵地,实现了网格服务、物业服务、志愿服务三位一体有效融合,大大密切了邻里之间以及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2020年4月,瑶海区出台《关于推广“小巷管家、左邻右舍”经验做法,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这一做法全面推开。截至目前,全区在居民小区、市场商圈中已布点建设了105个“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

如果说“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是“零距离”党建工程的“基础桩”,“让社区多个帮手”制度就是这一工程的“活力源”。早在2012年,瑶海区就下发了《关于开展“让社区多个帮手”活动的通知》,将52个区直部门与66个社区结对子,形成了机关联系社区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十年一剑久久为功,“每月固定1天”的联系服务日已升级为“每周固定1天”,服务的主题也从“帮带社区党建,帮扶社区经济发展转型”扩展到“党群齐奉献、共建美家园”周六志愿行、“行走瑶海、服务群众”主题季等。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还特别推出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徽在一线闪亮”等系列主题活动。

“三大体系”纲举目张,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

在“零距离”党建工程的统揽下,瑶海着力重塑治理框架,努力夯实“一纵四横”组织体系,做优“1+1+6+N”服务体系,做实“一核三化四联”治理体系,探索形成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精准到位、运行高效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

近年来,小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大大增强,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宝文家园小区四楼大平台设置了跳房子、羽毛球场、儿童娱乐场所、成年健身器材等运动场地。“我们还想有个塑胶跑道,水泥地跑步快走膝盖容易受伤。”在近期一次网格共治委员会的会议上,一位居民代表提出想法,网格长王惠祯现场征求物业意见,大家经过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塑胶跑道的资金来源以及位置尺寸。目前,塑胶跑道已成功铺设,为小区增色不少。

“网格共治委员会的成立让城市小区居民重新找回家园意识。”火车站社区书记薛卫兰说,“它打破了不同服务力量之间的资源壁垒,让区域化党建的作用在网格中得到很好体现。”在构建“组织、服务、治理”三大体系上,长淮街道大胆先行先试,将治理单元向网格延伸、向楼栋延伸,以网格为单位建立6个网格共治委员会,将社区、物业公司、网格党支部、业主代表、各类志愿者、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整合到一起,构建网格“小社区”,打造“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成立网格化指挥中心,通过平台系统掌握要素信息、科学调度网格问题,截至目前共解决各类网格事项4205件。网格共治委员会和网格化信息平台这两大创新之举为全区完善“三大体系”、建稳基层治理“黄金三角形”做出了有益探索。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瑶海区“三大体系”建设经过不懈探索日渐成熟。在建立“一纵四横”的组织体系方面,完善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现组织纵向联动;深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与结对单位、驻区单位、物业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共建共联共享,实现区域横向融合,推动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无遗漏。在建立“1+1+6+N”服务体系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1”阵地建设;打造集公共服务、文化体育、养老助残、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便民商业及其他具有街居特色服务为一体的“6+N”服务。在建立“一核三化四联”治理体系方面,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区域化、网格化、信息化,实现党群联心、社会联动、服务联通和民情联网。

“四步工作法”秉要执本,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动力

64平方公里的瑶海区现有人口101.6万人,这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城区。辖区老旧小区多、发展空间不足、老工业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等都是瑶海区基层治理面对的现实困境。为了打通影响治理效率的痛点堵点,走出现实困境,瑶海区依托“党群议事会”制度,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实践出“基层出题、部门答题、联动解题、群众评议”的基层治理“四步工作法”,大大提高了治理效能、增强了治理动力。物业管理混乱、服务低效,居民侵占绿地、私搭乱建等等是瑶海老旧小区的通病。曾经的福海新居小区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最近,该小区的居民们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新物业公司进驻后,门口有24小时专人值班。保洁人员不间断巡查清理垃圾,劝阻违章搭建、毁绿种菜等现象,现在小区环境大大改变,不比高档小区差。”小区居民谭长荣自豪地说。“引进的物业,既要符合小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还要尽可能地为居民提供好的服务。”七里站街道学苑社区党委书记孙涛表示,“为此,我们对每家每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今年小区改造完成后,在区国资公司的帮助指导下,成功引进国资物业,全面提升小区服务品质。同时,联合‘好帮手’单位开展常态化的党群服务活动,带动群众共同为小区创造美丽宜居的环境。”2019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化党建,健全基层治理协商议事平台,瑶海区出台《关于深化“党群议事会”建设,全面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召集人+常任议事委员+公众议事委员”的组织架构,26名区领导、100多名街道领导分别下沉一级担任街道或社区“党群议事会”负责人,500余名区直部门、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2000余名基层党员参与,通过建立寻访问事、民主议事、合力干事、群众监事闭环运行机制解决基层问题。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瑶海区依托党群议事会制度进一步优化问题解决机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农民工马路市场、老旧小区“通气难”等问题,探索出基层治理“四步工作法”。在“出题”方面,发挥瑶海民情E站联络台的作用,完善巡访问事机制,以开门“请进来”和推门“走下去”的方式,多方征集问题,鼓励基层敢出题、多出题、出准题、出难题。在“答题”方面,搭建区街两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在街居层面,试点板凳会议、老工匠议事厅,鼓励民意通过“争论”自我修正达成共识。在“解题”方面,建立重大事项协商、难事协调解决、急事快速应对、愁事专业匹配、杂事多元推进五项梯次处理机制。在“评议”方面,建立完善督办制度。

据统计,2020年以来,瑶海区运用“四步工作法”解决群众困难468件,化解基层矛盾156件。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组织3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57家区直单位近千名党员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零距离听取基层群众、企业的意见建议。截至6月上旬,“基层出题”近300个,“部门答题”2000余人次,“联动解题”解决老旧小区飞线充电、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60余个。

“两单五微”精准服务,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魅力

对基层治理这一大课题的突破源于对一个个小课题的探索研究。瑶海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制度设计,在设计工程、搭建体系、优化方法之外,还推行“两单五微”精治模式,在群众需求和社区资源之间,架桥铺路,推动服务精准化。6月1日下午,一场撬动39家社会组织、致力打造居民自治友好型社区的微公益创投项目签约仪式在合肥市瑶海区方庙街道举行。据方庙街道负责人介绍,此次微公益创投项目总预算90570元,包括暖心义诊、非遗剪纸、心理咨询等多个各具特色的项目。截至目前,瑶海区66个社区共落地300余个公益微创投项目。不断落地的公益“微创投”正是瑶海区“两单五微”精治模式的一种体现形式。而这一模式不仅最大程度地发动了社会力量,整合了党政企社资源,还充分释放了行政部门的治理能量,尤其是区直部门作为区委区政府与基层单位联系的中间环节,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走向治理体系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据悉,各区直部门利用掌握的政策、人才、技术等资源,发动党员干部围绕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为民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解决小区车棚安装、小区路面修复、消防设施维护等民生微实事;建立微心愿台账,采用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常态化组织认领群众微心愿;发动3000多名在职党员参与组建“益修哥”“微爱帮帮团”等治理微创投;统筹整合部门资源,围绕养老服务、扶贫帮困、绿色环保等,参与实施公益微创投项目。为推动微网格共治,区司法局招募112名律师参与“律师进网格”志愿服务工作,建立执业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基层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必须从小切口入手、在细微处用力。瑶海区从群众需求侧和资源供给侧共同发力,建立资源和需求两个清单,创新微团队、微心愿、微实事、微创投、微网格5类为民服务载体,将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对接,推动力量、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下沉基层一线,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换为基层治理的效能。据统计,自2019年9月“两单五微”精治模式在全区普遍推广以来,瑶海区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解决民生微实事820余件,帮助困难群众圆梦微心愿5600余个,成立微团队230支,实施微创投项目308个,参与网格治理近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