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党委坚持把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巩固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选、育、炼、管、用”配套机制,打造村级后备干部“全链式”成长机制,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拓宽选拔渠道,在“选准”上下功夫。坚持把村级产业带头人、创业能人、退伍军人和回乡青年纳入视野,在保证选拔的广泛性基础上,同时注重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以保证后备人才库结构的合理性。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荐两推两考”模式,“三荐”即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联名举荐;“两推”即群众民主推荐、班子民主推荐;“两考”即理论考试和组织考察。截至目前,已广泛吸纳4批次113名后备干部作为村级储备人才。
拓宽培养渠道,在“育好”上下功夫。着重念好培训“红、实、严”三字经。“红”字当头,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推行学习教育常态化,筑牢后备干部理想信念根基。“实”字为本,展开“教法子、理路子、压担子”式的培训,提升办文办会办事等工作技能;结合高刘实际,分别针对信访化解、项目保障等业务,梳理工作思路,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36期。“严”字托底,建立一人一册动态管理档案,将个人简历、考察材料、季度考核情况、跟班学习情况、培训考勤情况等归档立卷,为后期进行民主测评建立依据。
拓宽实践渠道,在“炼强”上下功夫。一是岗位练兵。开辟“绿色成长通道”,结合每名后备干部自身实际设岗定责,坚持在乡村振兴、征地拆迁等重难点工作任务一线锤炼干部,引导其提前进入角色,确保“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二是交流轮岗。安排所有后备干部进行轮岗交流锻炼,合理回避后备干部“出生地、工作地、直系亲属任职地”等干扰因素,让其在“陌生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目前已实行6次后备干部的交流轮岗,以便全面熟悉工作。三是特色选用。针对每名后备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方向等情况,因需因事安排其参与阶段性重点工作,实现人尽其用。先后抽调90余名后备干部参与“拆违攻坚”、七一大会筹备等重点工作,促进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成长。
拓宽管理渠道,在“管严”上下功夫。通过结对帮扶、综合考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多管齐下、从严做实干部管理。一对强培养。建立村级后备干部结对培养机制,根据后备干部能力素质、性格特征等,从包村干部、村(居)“两委”中选配“帮带”导师,进行跟班锻炼。两册严考核。通过《后备干部工作簿》与《后备干部工作日志》对轮岗期间后备干部的考勤情况及工作表现予以考核。四查促提升。制定后备干部考核细则,主要采取自我述绩、个别访谈、培养导师及单位党组织出具评鉴意见等方式进行动态考核,滚动管理,跟踪记载其工作实绩及综合表现。综合运用年度考核和日常掌握情况,设定“末位淘汰”制度,淘汰不称职后备干部15名,调动了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
拓宽任用渠道,在“用活”上下功夫。根据后备干部综合表现,择优吸纳入党、充实“两委”。依据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用一个,102名后备干部经过教育培养加入了党组织。以政治上可靠、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群众认可度高为准则,将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纳入村(居)“两委”班子,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打破备而不用、用而不先的格局。自2016年培养以来,已吸纳69名村级后备干部进入村(居)“两委”班子,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40周岁及以下干部占比86%,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8.19%,村(居)“两委”班子结构大幅优化,呈现气象新、活力足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