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巢湖市以精准灌溉多角度、专业领域全覆盖、综合素质再提高为总目标,不断推动各类科技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流动,着力破解当前乡村人才短缺和技术匮乏等难题,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注重政策衔接,强化工作推动。结合全市农业科技现状,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巢湖市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将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市120个行政村、31个涉农社区全覆盖。先后出台了《巢湖市科技特派员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巢湖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考核细则》等文件,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全过程的引导、管理和考核,落实经费保障,保证了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活动的正常开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争取科技、人社、农业等部门政策支持,广撒英雄帖,充分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资源,搭建好各类交流平台,挖掘本地区“土”专家潜力,蓄足科技特派员“源头活水”,第十批科技特派员中,29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88人来自镇农技站和村(社区),33人来自重点企业科研一线。全市科技特派员已成为“三农”政策宣传员、农业科技辅导员和乡村振兴领航员。
注重示范引领,强化帮扶成效。立足本地产业和市场需求,认真解剖“麻雀”,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贫困村,开展科技特派员需求摸底,整合水产、畜牧、种植等行业领域人才资源,建立服务对象与科技特派员“双选”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灵活选派,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先后选派150名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发挥好技术指导、宣传政策信息、培育新型农民方面作用,强化科技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需求导向,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政策、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传、帮、带”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围绕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讲座,指导帮助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贫困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市共打造农业类科技特派员载体27家,其中示范基地12家,农业专家大院4家,省级工作站5家,合肥市级工作站5家。举办各类培训班150场次,培训人数1万余人次,带动2000余人“家门口”就业,发放科普资料2.8万份。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通过传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培育新农民,培育一批留得下、带不走的产业人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产业发展后劲,让老百姓掌握脱贫致富的“看家本领”。
注重激励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巢湖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挂钩,加大对优秀科技特派员表彰力度,提高科技特派员社会认可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领办、创办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让科技长在泥土里”结出丰硕的果实。着力推动60余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拓宽特色种养、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等合作领域,示范引领农户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培育出一大批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乡村产业。结合村经济发展实际,先后争取红叶李种植、篓子种植、稻虾养殖等农业产业项目等省科技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市委组织部和市科技局定期邀请省农科院、合肥市科技扶贫专家指导团,利用科技工作者日和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载体开展科普宣传,采用课堂授课、田间教学、在线指导、观摩交流、跟踪反馈等形式“零门槛”培训农民,让广大农民感受科技农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魅力,转变“靠天吃饭”思维方式,树牢“科技兴农”发展观念,先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近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