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创新打造“邻里党建”工作模式,通过组织扎根、文化浸润、服务到家、议事赋能“四维发力”,将“陌邻”变“睦邻”,构建起“党建引领聚民心、邻里守望一家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延伸组织触角,筑牢治理根基。推动党组织向小区延伸,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根据全封闭、半封闭、全开放式和零星楼栋等实际情况,优化组建568个小区党组织,推行“一小区一支部”组织覆盖模式,选配楼栋长,实现“组织建在楼栋、服务送到家门”。在小区入口公示组织架构,楼栋亮明党员身份,确保群众“见得到组织、找得到党员”。健全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双报到”结对共建机制,依托“让社区多个帮手”活动,推动区直单位与社区结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以党建共建方式撬动社会资源,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小区治理。
厚植文化基因,培育和谐邻里。注重邻里文化建设,运用民俗传承、邻里互动,厚植“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美德,大力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通过举办邻里文化节、民俗体验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开展趣味运动会、“共享厨房”百家宴、邻里茶话会等特色活动,拓展邻里交往空间,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亲情,为基层治理增添“人情味”“烟火气”。倡导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和睦相处,打造“和为贵”工作室,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化解邻里矛盾。积极践行“亲仁善邻”理念,开展“窗帘之约+”爱心行动,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约定每日窗帘开合作为安全信号,覆盖全区特殊群体家庭。通过“我们的微花园”、“孝道文化墙”彩绘等老空间的微更新,提升小区“家文化”,激发守望相助热情,增进邻里情感交流。
升级服务矩阵,打造温馨家园。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闲置空间等阵地资源,打造200余个“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形成“一刻钟服务圈”。开辟“左邻右舍”志愿服务亭、“叮叮当当”维修部、“百呼百应”便利店,建立“红色物业”服务体系,把共享雨伞、共享轮椅、共享书籍等物资送到老人“家门口”,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不出小区就可以修好家中小电器,一个电话“油盐酱醋米”就可以送上门,使之成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固阵地。试点成立“红邻驿站”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物业工作人员、热心业主志愿者以及家政公司、社区医院等第三方运营单位,提供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房屋租赁、移动通信等四大类服务,搭建线上平台,帮助居民更好地对接中介、诊所、水电气公司等,受到居民广泛好评。打造社区大食堂,采取“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提供“爱心送餐”服务,由党员志愿者为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
创新议事机制,激发共治活力。聚焦“解决各家难事、调处邻里琐事、商量楼栋大事”,推行“1+3+X”议事机制(“1”即社区党委,“3”即业委会、小区党支部书记、楼栋长,“X”即涉事方、老党员、社区民警等),建立从民意收集到成果共享的完整闭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尖锐的事项召开邻里议事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坚持“社区治理靠大家”的理念,尊重个人意愿、发挥群众特长,围绕“宣传、治理、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党群活动,掀起邻里共治热潮。发挥老党员、红色小管家等群体的作用,通过组建“群防群治夜间守护者”“小巷管家”“红心监督员”等治理微团队,构建专兼结合的治理队伍,积极参与治安巡逻、环境整治、问题收集上报、矛盾调解、卫生监督等小区治理工作,建立“时间银行”积分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治理,推动邻里共治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