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胜利路街道以“窗帘之约”项目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构建起一套多元协同、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守护,不仅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经验,让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双轮驱动,构建保障体系。胜利路街道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优势,融合智能监测与人工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的“窗帘之约”服务模式。戴安桥社区为独居老人配备电力监测设备和烟感报警器,通过智能设备24小时监测居家安全,并结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期电话回访以及红色小管家的每日上门走访,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该模式既利用了技术的高效预警能力,又通过人力服务填补了情感关怀与应急响应的空白,实现了安全防护与生活照料的全覆盖,有效降低了独居老人等群体的安全风险,为社区居民筑牢了安全防线。
品牌带动,激发内生动力。街道各社区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将“窗帘之约”服务推向纵深。濉溪东路社区依托“小巷大爱”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出“邻里守望”服务品牌。该品牌充分发挥小区居民志愿者的“内生性”和“亲和力”优势,志愿者作为“最近的守护者”,能够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询问情况并及时向社区上报,大幅提升了响应速度。戴安桥社区以“邻里互助”为核心,创新打造“戴安邻里汇”服务品牌,组建“银龄互助团”、设立“邻里守望岗”、建立“爱心积分制”,多措并举成功激活社区居民的内生动力,将“被服务者”转变为潜在的服务力量,形成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让社区互助文化深入人心。
资源整合,形成多元协同。胜利路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整合辖区内的各类资源,为“窗帘之约”项目提供专业支撑。戴安桥社区联合辖区医院、静安养老机构等,一方面引入智能设备强化安全监测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上门健康服务,形成“邻里互助+专业支持”的服务模式。建设社区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普及,帮助老年人配备智能化设备,并通过线上检测等技术手段为其提供双重保险及多元化服务;聚焦“党建+志愿服务”,凝聚学校、幼儿园等社会资源,打造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起“双向奔赴”的志愿服务力量,真正织起邻里互助网,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精细服务,满足多样需求。在服务过程中,胜利路街道注重精准化,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凤凰桥社区聚焦独居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安全与生活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精准帮扶”的互助网络;对辖区重点人群进行摸排,建立“重点人群关爱数据库”,并结合社区老旧小区多、高龄老人多的特点,打造“银龄之约”品牌服务项目,开展日常走访和帮扶,每个月结合老人实际需求开展帮扶活动和关心问候。红旗社区针对独居、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解决特殊群体健康监测难题,并通过“测量—记录—反馈—随访”的全流程跟踪,联合社区医院对高风险人群纳入长期健康管理,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增强慢性病防控意识。(张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