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刘街道通过党委统筹聚合力、志愿队伍强服务、智能技术提质效三项举措,为辖区特殊群体构建起暖心守护网,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民生服务更有质感。
党委统筹聚合力 构建服务“一盘棋”。高刘街道党委将“窗帘之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动部门、村(社区)形成工作合力。制定“摸排—建档—服务—反馈”闭环流程,将24个村(社区)划出责任片区,实行“调度+通报”机制,确保服务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摸排服务对象2950名,确定重点服务对象197名,组建“志愿100邻里守望”“小候鸟”等26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网格员、热心居民等334名志愿者,实现服务对象“一对一”结对全覆盖。
志愿微光汇暖流 激活基层“红细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的志愿骨干队伍,带动低龄健康老人、新就业群体等多元力量参与。通过“网格走访+板凳议事”收集需求,推出“红色车队”紧急送医、“红色陪诊”日常照料、“红色代办”代购服务等3类高频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免费体检200余人次、上门理发120余次、送餐入户106人,其中“红色陪诊”服务开展特殊群体帮扶行动193次,“亲情号码”一键直联机制平均缩短响应时间至10分钟。
科技赋能提质效 打造智慧“守护网”。针对农村地区服务半径广阔、响应时效不足等问题,街道党委探索实施“科技赋能服务”创新模式,联合合肥水务集团空港供水分公司部署“远程传输水表”系统。通过监测水量异常波动实现独居老人安全预警,首批20户特殊困难老人已纳入智能监测网络。各社区同步为首批44名重点老年群体配备“一键呼叫装置”,构建“村级组织-亲属网络-志愿力量”三级联动响应机制,确保5分钟内完成紧急救助。截至目前,累计触发用水异常警告1例,一键呼叫事项5例,相关安全隐患均已得到及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