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围绕“做优社区”目标,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优、综合素质不强、晋升通道不畅等问题,从职业准入、教育培训、管理考核、保障激励等四个方面入手,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把好源头关口,在“选”上出真招。积极筹备2021年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结合社区区划调整,大力提倡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提高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实施“年轻干部社区成长计划”,遴选23名区直机关和街道(镇、开发区)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任职,充实力量、优化结构。以公开招聘与选任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优化公开招聘制度,从社区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为保持社区工作者队伍相对稳定,在招录阶段考虑性别比例和本土化因素,对能力素质较强或群众威信较高的本社区居民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条件。2018年以来,全区先后面向社会公开选聘256名社区工作者。同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针对新招聘和现有40 周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要求其在三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目前,已有138名社区工作者取得证书。
健全培养链条,在“育”上用真劲。健全区、街道(镇、开发区)两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实行分层级、分类别培训。区本级重点做好社区“两委”正职培训,每年均择优推荐一批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市级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培训班,将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培训纳入区委党校年度培训主体班,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街道(镇、开发区)负责其他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通过以会代训、集中轮训等形式,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对新招聘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不少于2天的岗前培训。把参加培训情况纳入社区工作者的年度考核,作为续聘、晋升、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鼓励和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和“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参加学历晋升和资格考试的给予适当补助,将取得学历、职业水平证书与岗位等级挂钩,及时兑现薪酬。每年安排10名城市社区工作者到村改社区挂职锻炼,提升驾驭不同社情、处理复杂问题能力。推行“一窗通办”改革中,在有条件的社区综合窗口设立30个“社会工作示范性岗位”,推进书记工作室和社区治理学院建设,社区工作者通过领办课题和公益微创投的形式,每人每年实施一个社会工作个案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居民能力。
完善制度体系,在“管”上下真功。按照“一人一档”和统一规范的要求,做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人事档案管理。6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档案由区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其他社区工作者档案由街道(镇、开发区)党(工)委统一管理,归档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招聘录用、年度考核评议、工资调整、奖惩、岗位任免、教育培训等8大项若干小项基本材料。规范日常工作制度,结合推进网格化工作,推行“全科社工”,完善AB岗、错时服务、分片包块、服务承诺、结对帮扶、代办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服务需求。推行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双重考核制度,出台考核办法和细则,由区民政局牵头、街道(镇、开发区)组织实施,采取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优秀比例不得高于15%,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等级、薪酬待遇的重要依据。
强化激励保障,在“用”上求实效。按照每200至3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综合考虑区域面积、社区规模等要素,核定社区工作者员额1373名,明确街道(镇、开发区)及区直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占用、借用。规范社区工作者的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性津贴构成,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社区工作者基本工资分别按照不低于本地事业单位管理岗7、8、9、10级职员工资标准落实并联动调整;基本工资及绩效工资的50%按月发放,剩余50%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按季度发放。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晋升通道,3名优秀党组织书记定向考录为街镇公务员,5名连续任职满两届、考核优秀、群众公认的党组织书记挂任街道党工委委员。积极推选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68名社区工作者任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进一步增强其政治荣誉感和使命感。出台延期退休实施办法,对能干满一届且不超过55周岁的女性社区党组织书记,经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考察后,由区委常委会议研究,激发了优秀女性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