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基层动态 > 基层组织 > 党建综合

瑶海区:打造“和为贵”治理品牌 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发布日期:2025-02-07信息来源:瑶海分站 字体:【   【责任编辑:杨静】


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擦亮“和为贵”治理品牌,持续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让“和为贵”的治理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双增。

强化党建引领,厚植“和为贵”理念,筑牢治理“主心骨”。把党组织建在小区,完善“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小区党员”五级组织架构,建立“1+5+N”工作机制,即以1个《红色公约》为牵引,以决策听证、矛盾协调、公开评议、现场办公、工作交流等5项工作制度为保障,培育壮大多元治理力量,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建强组织体系。推行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主要体系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到基层治理中,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引导群众参与小区事务决策和自治管理,发挥主人翁精神,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依托“让社区多个帮手”制度,区直单位和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小区治理,通过党建联建,发挥党组织作用和党员作用,充分倾听群众诉求,高效汇聚资源力量,就常见的邻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结合具体调解案例,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共建风险联排、矛盾联调、问题联治的协同解纷格局。

优化支撑体系,拓展“和为贵”阵地,夯实治理“共同体”。建立实体化的“和为贵”治理服务阵地,设置“一站式”矛调中心、“和为贵”红色调解室、“幸福家”工作坊等特色阵地,集群众来访接待、矛盾化解、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功能于一体,吸收行业性工会、律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随叫随到入驻”,将分散的调处化解力量集中整合。紧盯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周六千名党员下基层”、“六情”大走访等活动为契机,通过“串门子”“拉家常”的方式,深挖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期盼,建立日访户、周访户、月访户信息“三色底册”,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对重点人员、特殊群体以及可能发生的纠纷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手中有策。机动灵活选择小区广场、凉亭、长廊等居民喜欢“唠嗑”的地方建立“和为贵”说事调解点,方便群众参与。聚焦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红色小管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社区民警“懂法律、讲政策、善调解”优势,培树一批红色调解员和矛盾调解能手。开展“三亮一会一化解”行动,推行“有事专找小管家”工作法,将“坐堂断案”与“上门调解”有机结合,做到预防、察情、化解、服务“一体推进”,前置性化解邻里矛盾,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深化网格治理,完善“和为贵”机制,增强治理“统筹力”。持续推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按照“地域相近、人际相亲、楼栋相连、资源相通”原则,划分居民网格,统筹城管、警务、环卫等资源,实现“一网统筹、多网融合”管理模式,持续织密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e网清”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网清”,力求群众诉求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不断加强网格员和调解员队伍建设,采取“老少搭配,优势互补”的方式,整合综治、派出所、司法所等专业资源,吸纳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网格员、热心居民等组建“和为贵”矛盾调解队伍,实行AB岗制度,培育“十三大姐”家和调解团、“老所长”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深化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建立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每日汇总问题,逐级上报,由社区根据问题轻重缓急组织涉事方和调解员召开调解会,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物业投诉等问题,推动疑难老问题和即时新问题共同解决,画好治理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