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把用好红色资源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资源供给、丰富活动载体三重路径,构建覆盖全域、多维联动的红色资源利用体系,让红色基因在擦亮党员教育底色中焕发时代光芒。
着力拓展场景,打造嵌入式阵地,激活红色记忆。强化红色基因的具象化展示,将阵地建设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营造“处处可学”的红色育人场景。将胜利路及胜利广场、合肥钢铁厂旧址等周边区域列为红色地名,通过历史遗址、工业遗产等物质载体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解放理念,弘扬“不畏强敌、追求解放”的胜利精神。打造初心阅读室、红色物件展馆等党群服务中心特色空间,设置党史学习专区,配备《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方便党员群众碎片化学习。在青年创意田园、长江180艺术街区等人流密集区开发体验式现场教学点,在居民小区建设“军工亭”、“邻聚·礼”议事亭、梧桐树党建文化广场等红色微阵地,依托雷锋文化馆、裕丰花市红色商圈等空间构建“红色文化连廊”,联动学校、企业共建“红色书吧”“红船读书角”,让红色文化“推门见景”,成为激活红色记忆的视觉纽带。
着力优化供给,打造特色化课程,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征集活动,覆盖革命历史资料、老党员手稿、建区发展影像等5大类,建立可追溯的“红色文化记忆资源库”。组建包含专职讲解员、志愿者在内的红色文化讲解员队伍,通过规范化培训,为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将艺术表达与红色文化结合,组织社区热爱戏曲的老党员、青年团员和职工们自编自导自演《绣红旗》《红梅赞》等党史情景剧,邀请庐州五艺大师结合非遗技艺创作木版水印“红船”、红色主题剪纸等红色作品,让红色文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增强基层党员群众对红色历史的共情。优化红色教育课程内容,拍摄《忠诚到永远》《戴老的黄球鞋》《老兵孙予之》等10部红色事迹片,再现瑶海工业发展史中的红色奋斗故事,开发《胜利的一课》《红色道路》《红色文化》《红色约定》等微视频系列党课,投放先锋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方便广大党员群众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推动红色教育从“指尖”深入“心间”。
着力丰富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赓续红色精神。建立“党员月月讲”长效机制,推出“工地党课”“凉亭党课”等场景化教学,组织革命老战士、中国好人等榜样人物开展分众化授课500余场,将红色宣讲转化为情感共鸣。推动主题党日与红色教育结合,针对不同领域党员特点,引入党史故事会、红色家书诵读、红色剧本杀等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强红色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组织党员赴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皖西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革命遗址瞻仰、情景体验、重温入党誓词和献花活动等,强化党员对红色历史的沉浸式体验,推动党员深入汲取红色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实施“薪火永相传”工程,精心设计“一场对话,实现师徒薪火相传”“一次见证,提振转型发展信心”“一组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一同学习,坚定政治理想信念”“一次征集,保留工业历史见证”“一场追溯,传承工业时代精神”和“一起盘点,兴起薪火燎原之势”“七个一”活动,推动青年党员与革命前辈结对研学,实现精神火种接力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