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东经济开发区陈大郢社区以“空间革命”破题,以“功能融合”赋能,以“服务迭代”暖心,探索出一条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打造了群众身边的“便利圈、关爱圈、温暖圈”,推动党群服务向“精准化、智慧化、品牌化”迈进。
空间重构,从“办公区”到“服务圈”的转型。从“行政壁垒”到“服务枢纽”转型突破。面对基层服务需求多元化和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陈大郢社区推进“空间革命”,将65%的办公区改造为居家养老中心、共读书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空间,实现从“行政化办公”向“亲民化服务”转变。通过优化布局,增设老年活动区、儿童阅读角、协商议事厅等,打造集党建、文化、养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让行政壁垒变为服务枢纽。构建“五分钟便民服务圈”资源盘活。针对晨光花园南区基础设施老旧、老年人口密集的特点,社区盘活闲置资源,将闲置车库改造为“晨光睦邻”党群服务站,形成“1个中心+N个站点”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服务站集政策咨询、矛盾调解、图书借阅等功能于一体,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享受服务,日均接待超60人次,满意度达98%,实现服务零距离。效能提升打造群众满意服务品牌。“晨光睦邻”服务站不仅解决空间不足问题,更通过功能整合和服务升级,将冷清车库变为居民喜爱的温馨家园。服务站精准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同时为年轻人提供交流空间,7月开放的“晨心工作室”成为社区治理新亮点。98%的满意度证明,“小空间大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基层效能,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功能融合,从“单一办事”到“多元共治”的升级。从“基础建设”到“精准服务”的质效提升。陈大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将“建好”基础与“用好”功能有机结合。通过深入调研居民需求,创新打造集“议事协商、矛盾调解、全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供给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对接”的转型升级。这一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更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社区生态。构建“民呼我应”服务新格局。社区创新设立“睦邻议事亭”民主协商平台,每月定期召开居民恳谈会,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停车难、楼道照明改造、消防通道整治等50余件民生实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站、大事不出社区”。同步打造“晨心陈意”专业调解品牌,整合老党员、律师、社工等力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0%。创新设置“你写我办”民意收集角,推动完成健身器材安装、寒暑假儿童托管、智管停车难等10余项民生项目,建立起“诉求收集—快速办理—及时反馈”的完整闭环机制。打造“全民参与”社区共同体。社区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精准服务:为老年人开设书法班、戏曲班及健康讲座等适老活动;为青少年设计“五彩假日”、科普夏令营、亲子阅读会等成长项目;为年轻群体提供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发展支持,吸引百余名青年参与“家门口就业”计划。这种全龄化、差异化的服务矩阵,既满足了各年龄段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又显著提升了社区参与度,使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全民会客厅”,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服务迭代,从“基础保障”到“品质生活”的跨越。从“服务供给”到“价值引领”的深度转型。创新打造“书香社区+红色教育+网格服务”三维体系,推动党群服务从基础需求满足向精神价值创造跃升。建成藏书1000余册的睦邻阅读空间,月均借阅量超200人次;设立“党建读书角”陈列红色书籍百余册,配套“红色留言板”打造开放式党性教育课堂,实现文化滋养与红色传承的有机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生态。开展“书香浸润邻里”读书日、中西医联合义诊等品牌活动,组织200余名党团员志愿者服务居民;同步推进数字赋能,通过网格群提供活动预约、政策查询等“指尖服务”,累计惠及1200余人次。“实体空间+网格服务”的创新模式使月均活动量达10余场,居民参与率提升40%,形成显著品牌效应。打造“精神家园”式服务新标杆。通过系统化文化建设,将中心升级为集阅读空间、红色课堂、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高地。居民既能享受实际服务,又可参与价值创造,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的升华。如今该中心已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文化打卡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凝聚人心、培育文化、创造价值”的深层内涵,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