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区芜湖路街道紧扣老城区治理难点,立足居民“急难愁盼”,以“吾邻讲堂”为载体,创新“身边人讲身边事”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治理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整合阵地资源、细分课程体系、激活自治动能,打造“听得见群众声音、看得见治理实效、聚得起自治民心”的宣讲平台,推动宣讲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建强“邻”阵地,筑牢家门口宣讲主平台。以“群众少跑路、服务零距离”为目标,构建“1+N”宣讲阵地网络。以党员教育室为核心阵地,联动香港街法治广场、青年一村党群服务站、建工小区党群服务站、赤阑桥党群服务中心等多个场所,打造5个固定宣讲站点,形成“一站多点,全域覆盖”的阵地网络。组建“专家骨干+草根讲师”宣讲队伍,吸纳省委党校学者、退休党员、“安徽好人”、退役军人、小区(片区)党支部书记等46名宣讲员,形成“专家学者讲理论、党支部书记讲实践、身边榜样讲故事”的多元宣讲格局。打破“台上讲、台下听”模式,创新推出“围坐式、探讨式、情景式”互动宣讲模式,将“台上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全年开展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基层治理创新等主题宣讲86场,覆盖5000余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丰富“邻”课堂,打造分众化学习生态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实际,推行“群众点单、讲堂接单”模式,通过“六情”大走访和民情大走访、“城南说事”议事平台等方式,收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12条,分类形成“理论提升+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文化传承”四大课程体系。理论课堂强信念,由党支部书记、省委党校老师讲授专题党课37场,覆盖党员群众1200余人次。政策课堂解民忧,针对居民关注的医保、就业、法律等问题,开展“医保明白人”培训、法律门诊“一对一”咨询、“就业政策进万家”等活动,解决劳动仲裁、遗产继承等法律问题120余件,帮助200余名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技能课堂提素质,瞄准居民实际需求,开设公文写作、急救护理、早教育儿等实用课程7期,惠及居民230余人;文化课堂传根脉。组织非遗扎染、手工团扇、太极八段锦等文化体验活动32场,吸引900余名群众参与,在“指尖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文化根脉。
提升“邻”聚力,激发自治共治内生动力。坚持将“思想共识”转化为“行动共为”,形成“宣讲—实践—带动”的联动模式。赋能自治主体,举办“居民自治能力提升培训会”7期,邀请法律顾问、街道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围绕业委会组建流程、公共事务协商、矛盾调解技巧等主题授课,覆盖网格员、居民代表等230余人次。培育自治力量,挖掘热心居民骨干65人,成立情暖城南、温情暖暖、乐行便民等志愿服务队,引导开展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治理等活动,带动吸纳200余名居民加入。激发自治活力,组织开展协商议事会48次,引导居民参与协商解决多个小区非机动车充电桩“扩容”,徽州大道小区楼栋亮灯、四十八中电梯加装、城市华庭小区电梯焕新等“微更新”项目56项,逐步实现居民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转变。(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