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西县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新要求和新部署,坚持“小改善促进大成效”理念,聚焦基层需求和群众身边的小事,在培优草根队伍、打造精品课程、注重作用发挥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培优师资,组建草根宣传队伍,以“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注重从“两优一先”代表、“道德模范”“肥西好人”“乡村振兴人才”“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等群体中,挖掘叫得出、立得住、口碑好的“微典型”。严明选树标准。明确“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群众口碑过硬”的“四个过硬”标准,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榜样选树活动。通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逐级研究、社会监督的方式,确保榜样人物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信服力。严格选树程序。建立纪检、政法、信访等多部门联审研判、实地考察机制,注重在改革发展前沿、攻坚克难尖端、服务群众一线寻找榜样,将是否在本职岗位作出显著成绩、是否在应急处突时刻挺身而出、是否在为民办事现场担当实干,纳入评估“定性”指标并进行“定量”打分,实现多维度、全方位“政治体检”。严谨选树类型。依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群体特点,分类开展“两优一先”“肥西工匠”“最美”新就业群体等评选,引导全县党员群众广泛参与,发现生动案例和感人事例。通过将选择权交给群众、用真实故事代替理论说教,引发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近年来,先后选树了“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刘义旭、“安徽省劳动模范”宣腾、“皖美村支书”王前明、首批安徽“最美司机”余兆好等100余名各领域榜样人物,榜样典型深得民心。
聚焦基层需求,开发榜样系列课程,以“小切口”写好“大文章”。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注重挖掘肥西县域、发生在党员群众身边的鲜活典型人物事迹和生动案例,精心演绎和打造一批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党课教育资源和“微场景”。增强形式感染力。用党员教育电视片、情景剧等打造可触可感的“活教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党建引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党员为民服务、攻坚克难生动故事,先后根据中国好人、肥西县梁岗学校高级教师刘义桂真实事迹而创作的黄梅戏剧《爱的传递》、以紫蓬镇党建品牌“紫蓬星火”服务人才发展为题材的《点点星火 汇聚成炬》等微视频,引发了广泛反响。深化载体亲和力。因地制宜将榜样宣传融入居民生活场景,在公交车站、路口街头投放榜样人物宣传栏百余处;打造延乔路缅怀革命先烈的生平园、传承园、纪念园和红色文化街区,开发仙霞路好人主题游园,通过开展“榜样面对面”活动不断放大“灯塔效应”。提升传播渗透力。发挥301个党员远教站点点多面广优势,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常态化开展“榜样讲故事、讲榜样故事”活动,组织“身边榜样”进社区、机关、学校、医院,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发情感共鸣、凝聚奋进力量。依托“肥西先锋”公众号、“智慧肥西”小程序、地铁移动电视等,开设“党员风采”“讲好先锋故事”专栏,遴选正面案例54条进行展播,让弘扬正能量蔚然成风。
聚焦作用发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小服务”厚植“大情怀”。注重在一线开发学榜样、当先锋、作表率的“微项目”。融入为民服务。打造“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红色小管家”项目,选派177家单位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到居住或包联的社区担任楼栋网格员、小区红管家。通过“智慧肥西”吹哨机制,构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精准匹配供需,为群众提供贴心的家门口服务,党员干部参与“窗帘之约”“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累计5300人次。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擂台大比武”“村书记工作室”项目建设,鼓励村干部、党员致富能人为家乡发展支招献策,通过“书记跟着书记学、书记带着书记干”为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问诊开方,着力培育一批创业能力强、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同时,引导各类人才扎根乡村大展身手。赋能基层治理。在上派镇、桃花镇、肥西经开区探索以街区为单位成立4个街区党组织,吸纳来自辖区公安、商务、城管、市场监管等43名党员担任专兼职党组织成员。街区党支部坚持“一街区一策”,积极构建“支部统筹、多元融合、党群共治”新局面,为破解商铺业态多样、社区群体构成复杂、物业管理协调难度大等治理难题,凝聚更多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