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创响“阳光书记见面会”党建品牌,通过织密组织体系、优化服务机制、健全制度闭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心聚民智、用情办实事,不断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织密“组织链”,构建协商议事“新体系”。创新构建“1+3+N”治理体系,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有机联动物业企业、红色小管家、业委会三支骨干力量,广泛吸纳整合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方资源,推动形成党组织引领下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的治理共同体。持续建强治理骨干队伍,将社区工作者、物业企业党员等纳入小区党支部班子,打造一支扎根小区、带头服务的红色力量。拓展议题收集渠道,线上利用楼栋微信群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线下发挥楼栋公告栏、“微光议事角”等载体作用,每月深入小区开展议题集中征集活动。创新“线上即时回、线下即时办”服务模式,推动社区“两委”成员主动亮明身份、加入楼栋群组、常态化下沉小区驻点办公,依托线上平台即时回应居民诉求、线下面对面开展精准服务,切实做到民情直通、服务直达。今年以来,选派18名社区“两委”成员进小区驻点办公。
畅通“服务链”,搭建民意沟通“连心桥”。“阳光书记见面会”着力搭建“面对面”沟通平台与“线连线”响应渠道,让居民诉求有处说、有人管、有结果。针对居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分层协商议事机制,在小区层面,常态化开展“固定接待日”,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召集楼栋长、物业企业等人员协商解决;在社区层面,由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整合物业企业、业委会、社区民警等力量联动解决;在街道层面,组建“党建领航·阳光善治”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跨社区重大事项、复杂矛盾。创新采用“周议、月调、季席”的灵活议事方式,利用小区长廊、架空层、社区广场等“家门口”的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长廊议”“楼栋商”“广场谈”,让协商议事更接地气、更贴民心。今年以来,仅用45天完成运动场地修复,60天内实现充电桩投入使用,以办实事的“加速度”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健全“机制链”,打通基层治理“痛堵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民意收集-精准办理-效果评议-激励反馈”的治理闭环,确保居民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阳光书记见面会”推行“四定两公开”议事法,通过“定议题、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明确每一项居民诉求的责任主体、解决路径和完成时限,确保事事明责、限时办结;通过楼栋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公开协商事项、公开办理结果”,邀请居民代表全程监督,保障过程透明、结果可溯。注重量化考评,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结合日常管理监督情况,邀请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对“阳光书记见面会”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建立健全结果运用机制,将协商议事成效作为年度考核和评优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高效化解噪音纠纷、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300余件,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