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巢湖市苏湾镇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要求,聚焦“精准分类、载体赋能、学用转化”三项发力点,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员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精准滴灌分类施教,破解供需错位难题。立足农村党员年龄结构多元、需求差异大的实际,创新推行“青红银”分类教育途径,实现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精准匹配。建立“老中青”党员结对传帮带机制,通过理论培训、岗位锻炼双轨培养,组织青年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关键岗位实践。以在职党员为主体,组建9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划分79个网格责任区,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等攻坚行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五老议事会”等平台,吸纳36名老党员参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通过“微党课”“庭院议事会”等形式,让老党员经验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截至目前,回应化解86个矛盾纠纷,解决32项群众“急难愁盼”事项。
多维赋能载体创新,打破时空资源壁垒。面对农村党员教育形式单一、覆盖不足的困境,苏湾镇打造“线上线下双课堂”,激活教育新生态。线上整合“安徽先锋微讯”“学习强国”等平台资源,下发《组织生活小提示》,定期推送政策法规、党的创新理论等学习清单,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学”。线下盘活本土红色资源与实训基地,打造“立体式”教学场景。依托初心堂、党性锤炼基地等阵地,开展现场教学,让组织生活充满“仪式感”。结合“党史知识竞赛”等趣味活动,通过分享入党初心、交流读书感受,强化入党初心,将党员教育与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让组织生活更有“归属感”。
学用融合实践砺能,畅通服务群众末梢。坚持将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发展实效,构建“学用闭环”。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170余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网格,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敲门行动”。通过“民情日记”“心愿清单”等形式,精准掌握群众在就业、养老、医疗、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微心愿”,累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道路修缮、农产品滞销等生活难题42项,有效架起党群“连心桥”。依托“乡村板凳会”“聊天长廊”等开放式议事平台,由党员牵头在田间地头、村口院落召开网格议事54场,吸引300余人次群众参与建言,累计收集有效建议38条、共性诉求15个,不断激活群众自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