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靶向破解党员教育“阵地覆盖窄、师资离基层远、载体缺互动性”的痛点问题,以建设党员家门口“微课堂”为关键抓手,通过系统化推进阵地建设、师资培育与载体创新,推动党员教育真正扎根基层土壤、融入日常场景,实现质效双升。
织密“微阵地”,让课堂扎根党员“家门口”。紧扣“便民实用、全域覆盖”原则,构建“1+4+N”党员教育阵地体系,把“微课堂”建到党员身边。“1”即夯实区委党校主阵地,统筹整合全区党员教育优质资源,发挥核心引领作用;“4”即打造明光路街道、龙岗街道筹备组、红旗社区、恒通社区4个党员教育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形成“示范引领、整体提升”的良好格局;“N”即建强80个远程教育站点、17个现场教学点,推动教育阵地向基层一线延伸、向重点领域覆盖。依托13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初心阅读室”“红色书吧”“百姓影院”等小微学习阵地250余处,构建“15分钟党员教育圈”,让党员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参与学习。深度挖掘并活化胜利路红色街区、合肥钢铁厂旧址等红色地标、工业历史及区域文化资源,高标准建成“党建文化展览馆”“党史学习教育馆”“廉政文化馆”,通过老物件展示、老图片回顾、场景还原等“代入式”展陈方式,让家门口的阵地成为党员学习的“好去处”。在社区、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红色驿站”,配备党史书籍、“云听课”二维码,与“安徽党员大课堂”等线上平台深度联动,精准满足党员“碎片化”“在线式”学习需求,形成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学习生态。
打造“微师资”,让课堂讲好党员“身边事”。坚持“开门纳贤、优中选优”,组建一支“接地气、有温度、懂业务”的兼职“微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学、人人讲、大家听”的互动模式,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镇(街道)、区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行业专业技术骨干,以及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宣讲经验的中青年干部中择优遴选,建立区、街两级“先锋师资库”。成立“薪火创研社”,推行“导师+骨干+青年”传帮带备课模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磨课、业务培训,培育“能讲善讲、会讲愿讲”的榜样讲师;邀请“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加入讲师队伍,用“家常话”讲“身边事”,让榜样力量直抵人心。开设“书记工作室”,组织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热点难点问题领题授课,分享实践经验、传授工作方法。目前,已形成“领导干部讲形势政策、行业翘楚讲业务技能、榜样党员讲先进故事、基层党员讲实践心得”的百人讲师队伍,为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巧搭“微载体”,让课堂融入党员“日常里”。打破传统党员教育“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固化模式,以贴近党员生活的鲜活载体,让“微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推出“四季远教”学用活动,按照“春润理论强根基、夏耘实践提质效、秋收经验促提升、冬藏成果谋新篇”四个篇章,结合不同时节党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成果交流等活动,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依托“周四来说事”党群议事平台,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组织党员与群众围坐一起,以“唠家常”的轻松方式学理论、讲政策、谈发展、解难题,让党的声音在互动交流中“入耳入脑入心”。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领域实际,开设“草根讲堂”“工地党课”“车间课堂”等特色课堂,灵活运用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转化为“大白话”,让党员“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进“移动党课”,分批组织300余名党员前往恒通社区、板桥菜市场、鼎元府邸小区等本地“工作样板现场”开展实践学习,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沉浸感、体验感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