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团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共青团改革要求,紧紧围绕“四个始终成为”的殷切希望,将培养挂职干部作为打造“政治学校”实践教育基地、锻造“先锋力量”、巩固“桥梁纽带”、建设“先进组织”的重要抓手,系统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有效激发挂职干部活力,为全市共青团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严把入口关,构建多元化选拔机制。合肥团市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将挂职干部选拔作为强化青年政治训练的重要途径。在选拔标准上,突出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双重把关,更加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优秀青年骨干中广泛物色人选。选拔过程严格遵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共青团合肥市委改革方案》要求,采用组织推荐与综合比选相结合的方式,经过资格审查、面试、实地考察等程序,确保人选与岗位高度匹配。2022年以来,累计从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等多个领域公开选配35名挂职干部,为团的工作注来源头活水。
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锻炼与能力提升。合肥团市委着力将机关打造为挂职干部锤炼真本领的“政治学校”和施展才华的“先锋舞台”。挂职干部到岗后,全面推行“压担子+传帮带”培养模式,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与青少年思想引领、基层团组织建设、志愿服务创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核心任务,鼓励在重大项目和攻坚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同时,建立常态化业务培训制度,由机关业务骨干进行专项辅导,并定期组织新老挂职干部交流座谈会,促进经验共享与思维碰撞。通过强化实践锻炼,引导挂职干部在深入基层、服务青年的一线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作为先锋力量的担当意识和实战能力。
深化共建共享,拓展挂职综合效益。合肥团市委积极引导挂职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度融合各方资源以服务青年大局。挂职干部充分利用其原单位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团市委与高校、企业、社区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党建带团建、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有效整合政策、智力和物质资源,共同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他们积极参与“青马工程”、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品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相关工作累计覆盖青年近4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团组织的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切实将挂职锻炼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的实际成效。
健全管理服务机制,保障作用发挥。合肥团市委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打造管理规范的“先进组织”。对挂职干部实行团市委与派出单位“双重管理、以团市委为主”的制度,明确要求全脱产坐班,并严格执行考勤、定期汇报、期满考核等管理措施。同时,注重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主动协调解决挂职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安心干事、温暖温馨的工作环境。挂职期满后,团市委出具详实的鉴定意见,并向派出单位反馈表现情况,提出培养使用建议。近年来,回访派出单位62人次,多位挂职干部不仅将团市委规范化工作流程和典型经验带回原单位,也通过跨领域实践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能力,先后有12名挂职干部因表现优异获得原单位提拔或重用,实现了挂职锻炼与干部成长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