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庐江县罗河镇党委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灵活运用“板凳会”载体,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党群服务“连心桥”,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聚焦“汇民意”,变“干部主导”为“群众主角”,激活参与活力。通过搭建开放议事场景,有效破解了以往“干部定方案、群众被动配合”的基层治理痛点。为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板凳会”的召开地点灵活多样,以村民家中为主阵地,同时结合实际,在小支部活动场所、田间地头等群众聚集地展开。会议由村分片干部负责,每周末定期组织,实行“1+1+N”的创新方式,即由1名村干部主持会议,1个村(居)民组(自然村或网格)参与,并邀请N名群众代表共同商讨。有效确保了群众意愿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彻底打破了“干部坐堂办公、群众上门反映”的传统沟通壁垒。今年以来,全镇已累计召开“板凳会”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4万余人,收集人居环境、民生保障、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600余条,为镇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提效率”,变“层层上报”为“联动处置”,加速诉求响应。通过构建“分级处置、限时办结”的闭环管理机制,对“板凳会”收集的民生诉求实施精准分类处置。针对村级权限范围内的咨询和诉求,由村“两委”成员当场解答或办理;对不符合现行政策的诉求,耐心做好政策解读和情绪疏导。对需协调解决的复杂问题,建立每周研判制度,由村“两委”干部进行集体会商,明确责任分工和办理时限。镇基层党建办每周汇总需镇级解决事项,形成问题清单,提交负责人审阅,明确责任部门,限时办结。对涉及多部门协调的县级层面问题,通过“一线为民办实事”问题办理程序上报,交由县委统一研判。今年以来,全镇解决群众养老、就医、就业等诉求200余件,问题办结效率较以往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8.3%,破解了基层治理中“诉求积压、推诿扯皮”的难题,实现“小事当场办、大事快流转”。
聚焦“强能力”,变“专岗办事”为“全能办理”,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全面实行“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板凳会”为载体,搭建起职能部门与群众的连心桥。农业、民政、司法、公安、交通、卫生健康等部门围绕各自职责,定期深入村居开展专题宣讲,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解答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养老保障、法律援助、交通安全、健康服务等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政策直通群众、执行不折不扣。对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做到“现场回应、即时处置”,倒逼村干部主动学习政策、补齐短板,成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多面手”。村居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屋场院落中锤炼群众工作本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今年以来,通过“板凳会”累计解决复杂问题313件,政策解读准确率、事项办理效率均大幅提升,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
聚焦“优服务”,变“单点服务”为“全链护航”,构建服务新生态。持续强化“板凳会”的多维功能,在发挥其政策宣传窗口、民意收集箱等基础作用的同时,着重挖掘其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前哨站”的独特优势。依托网格员队伍,通过“拉家常”“聊闲天”等柔性沟通方式,主动排查群众身边的矛盾隐患,将处置关口前移至院落门前、田间地头,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累计排查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70余件,信访稳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县第一。深度融合“敲门服务”“窗帘之约”等特色行动,组织党员、群众与镇村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将走访中发现的137名重点对象生活需求、953名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纳入“板凳会”闭环处理机制,通过现场议事、跟踪督办等方式,累计解决需求30余个,切实提升了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汪建勋、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