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紧紧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产才融合导向,做足“平台+”文章,推动人才工作与区域发展、产业提升同频共振,为紧扣“三区”定位,聚焦“三位”追求,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
“平台+谋划”,开创党管人才新局面。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突出位置。以区委名义调整升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兼任区人才办主任,确保人才工作高位谋划、高频调度、高效落实。细化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人才工作报告制度等,建立起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和数量充足、覆盖全面的人才工作者队伍。针对不同部门出台的人才政策零散化、碎片化,难以查找和执行的现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进行梳理,总结出《包河区现行重点人才政策(项目)一览表》,内含13个部门推出的59项政策。
“平台+活动”,促进人才要素新流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借势发力、主动作为,深化与上海嘉定区菊园新区、上海漕河泾园区合作。分类开展“企业家沙龙会”活动,举办长三角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合肥(包河)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调发展对接会等,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高效对接、合理流动。创响“智汇包河·职等你来”“智创包河·共赢未来”“智能包河·技创未来”三大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95场、高校招聘会24场,达成就业意向6000余人。建成启用省内首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新增创业孵化基地2个,新认定高层次人才311人。全年拨付区级人才政策资金2230万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人才服务专项调研,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全年各级领导累计调研192次,走访人才185人。举办科技人才座谈会、摄影大赛、庆国庆拼字等各类活动,强化人才政治吸纳和情感认同。
“平台+服务”,助推“养人”环境新提升。树牢“店小二”思维,以全链条服务创优人才发展生态。前端服务上提速扩面。启动包河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线上开通“包河科技人才微服务”公众号,集成创业地图、项目申报等功能;线下建成“人才汇·客厅”,提供政策答疑、政务服务等保障,2021年以来代办企业工商注册2538家,推送就业岗位2000余个。依托“省级就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开展多样化人才培训活动,全年累计培训企业人才3700余人次。末端保障上提质增效。用心解决人才最关心的安居、医疗和子女就学等问题。推行人才公寓线上办理,出台“互联网+信用”配租管理办法,由企业“统一申报承租、统一集中缴租”,提高配租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每月上线一期“人才故事汇”专访,目前已发布12期,邀请专家学者、创业导师线上开设“益企大讲堂”“中关村科技大讲堂”,深度推介包河人才风采。为45名高层次人才安排专场体检,帮助5名人才协调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免除人才“后顾之忧”。
“平台+转化”,收获产才融合新成效。着力构建内外一体的引育留用体系。搭建人才承载平台。围绕全区七大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加快产才集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构建供应链金融产品,谋划上线“链通贷”,重点支持辖区上市、拟上市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推广运营“民营小微助力贷”,建立重点扶持企业名录库,提升政策支持的实效性和精准性,累计授信约2亿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神州数码、源山控股等13个龙头型、总部型项目落户包河,“中国视界”签约项目近20个,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成功申报中国声谷·智能网联特色园区,本土企业巨一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在沪苏浙等地建设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推动形成人才产业集聚的区域大格局。构建人才合作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连续3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保障中科大国金院、合工大智能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安徽创新馆签订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创设安徽科技大市场首个区级服务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