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西县坚持将党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探索打造“点单式”“滴灌式”“融合式”党员教育情境,着力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围绕个性需求,打造“点单式”党员教育情境,提升培训精度。坚持诉求在哪里,党员教育资源就供给到哪里。优化多元师资。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题主线,通过“个人自荐+组织遴选”“县内培育+县外引进”,组建由省市专家教授、县镇村业务骨干、身边榜样等群体组成的多元师资队伍,储备政治理论、党性教育、作风建设、工作实务等8类百余部课程。摸清培训需求。建立“线上+线下”收集网络,线上依托“党建智慧+”平台发布调查问卷,线下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培训需求清单。本着党员“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引导基层党组织按需点单、量身定制学习套餐,为党员靶向充电赋能。完善点单体系。建立“学员点单+党组织派单”“课后评价反馈+师资动态调整”机制,在着力构建“点单式”党员教育培训科学闭环的同时,积极引导镇村按照地域相邻、文化相近、需求相通的原则,广泛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实现优势资源交流一批,优秀资源共享一批,优质资源引入一批。今年以来,接收并完成“知行肥西 学习市集”“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等学习订单156个,满意度达95%以上。
突出分级分类,打造“滴灌式”党员教育情境,推进培训深度。坚持党员在哪里,教育学习活动就推进到哪里。用好红色阵地。依托“县乡党校+乡村干部实训基地+本土红色地标”党员教育矩阵,开发乐平社区红廉文化广场、公安文化长廊、先锋学堂等一系列“情景+体验+互动”现场教学点,组织党员分期分批就近参学,实现优质教研力量、优秀党课资源直达一线。用足共享阵地。坚持“资源整合、一地多用、共建共享”原则,整合镇村两级学用示范基地、党员微家、人才驿站等资源,提供政务咨询、科普体验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举办就业指导、“智汇派”读书会、“悦读沙龙”等活动,鼓励党员开展交流研讨、经验分享,由场所共享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激活党员教育最大效能。用活流动阵地。依托“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成立“送课小分队”“助企宣讲团”,将课堂搬到车间、工地、凉亭、院坝,用党员群众熟悉的大白话、乡土话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确保让党员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开展“关怀式”教育,通过青老党员结对、送教上门的方式,在同过“政治生日”、共读一本书等服务中,确保学习不落一人。今年以来,累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流动党员和“三新”领域党员专题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活动212场。
聚焦学用转化,打造“融合式”党员教育情境,优化培训效度。坚持一线在哪里,培养淬炼平台就延伸到哪里。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属地社区党组织搭台+群众代表出题+党员先进典型破题+党员网格员观摩交流”模式,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搬到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现场,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本领。近年来,“一网五会”、“繁”事好商量、“埠”负众望等基层治理党建品牌不断唱响。推动乡村振兴。搭建“村级党组织+职能部门党员骨干+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协作平台,联合集体经济破千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负责人、“书记三人行”直播带货网红党组织书记等,通过“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掌握过硬本领,着力构建“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乡村添活力”多方共赢生动局面。靶向为民服务。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五比五拼”“擂台比武”“访企入村”行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在职党员到小区报到”等一线检验党员教育成果。2025年以来,累计组建“敲门行动”“红管家”等1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举办政策宣讲、法治宣传、农村道路巡护、义诊义剪、困难帮扶等活动279场次,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