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始终把党员教育作为基层党建的基础性工程,以师资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精准选聘、实战赋能、按需供给三维发力,让党员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渴求”,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精准选聘,从“单一”到“多元”,建强师资矩阵。聚焦“头雁”引领层,筑牢理论根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选聘省、市、县委党校专家学者及高校教授组成“智库讲师团”,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核心主题开展专题授课。2024年以来,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开展定制化宣讲3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2800余名,用权威解读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聚焦“骨干”支撑层,彰显本土特色。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从区内优秀党政干部、先进社区党组织书记、行业领军人才及各级“两优一先”代表、道德模范中遴选26人组建“先锋宣讲团”,开展情景式宣讲51场,覆盖党员群众8000余人次,实现“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的教育效果。 聚焦“青苗”储备层,培育后备力量。实施青年理论骨干培育计划,通过“老带新”结对、专题培训、实践历练等方式,发掘培养区内有潜力的青年业务能手、技术标兵10余名,开发“党建+产业升级”“基层治理创新”等特色课程,在非公企业、新兴领域开展授课10余场,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活力。
实战赋能,从“灌输”到“沉浸”,打造精品课堂。深挖本土“富矿”,打造红色课堂。充分利用县内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杨庙镇刘云峰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精心设计3条“红色研学路线”,开发7个现场教学点,组织党员开展沉浸式教学18场,累计2500余名党员参与“红色打卡”。同步在1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7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开辟“红色读书角”,让理论学习触手可及。巧妙“借力”赋能,整合优质资源。深化与市县委党校、在区高校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训”机制。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开设“前沿知识讲堂”,围绕数字化转型、招商引资等专题开展培训,形成“外部智力+本土经验”的课程开发模式。2025年以来,开展各类专题培训17期,覆盖党员3000余人次。搭建“实战”平台,打磨精品课程。建立“常态化练兵、精品化打磨”机制,组织师资开展“书记论坛”“党课擂台比武”等活动16场,通过“以赛促教”提升授课水平。针对机关、社区、非公等不同领域党员需求,定制“能力提升包”,开发出“党建引领产业升级”“社区治理实务”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点单派单,从“漫灌”到“滴灌”,实现精准供给。“菜单式”供给,精准对接需求。通过“线上问卷+实地走访”常态化收集党员需求300余条,分类梳理出理论武装、业务技能、基层治理等6大类课程清单。针对企业党员重点开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为社区党员侧重群众工作、应急培训,给机关党员强化公文写作、政务服务技能锤炼,实现“党员点单、师资接单、组织评单”的闭环管理。“讲师团”送教,延伸服务触角。组建20余支“送学小分队”,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针对流动党员、行动不便老党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寄送学习包”“送课上门”服务。2025年以来,为流动党员开展“线上送学”45场,为老党员提供上门授课89次,让教育覆盖“不掉线、无死角”。“云端式”赋能,打破时空限制。依托“学习强国”、安徽党员教育平台及“双凤发布”公众号,打造“指尖课堂”“云端课堂”,累计推送微党课42期、学习资料200余篇,月均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作特点,开设“夜间课堂”“周末课堂”,通过微信群推送学习内容300余次,有效破解“集中难、学习散”的痛点。